查看原文
其他

在城市打工,吃早餐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

甜瓜 BOSS直聘 2022-09-12

生活的每个细节,都在悄然提醒着认真生活的人们:大人,时代变了。

提醒出游的,是唯一的拥堵长假;喜提吃土的,是假期对亲朋好友祝福时的份子钱;但唤醒新的一天开始的,绝对不再是对早餐的向往。

(题外话:对亲朋好友的祝福具象化为分子钱,反而让祝福者陷入吃土的痛苦境地,不晓得是自己的悲剧还是朋友的悲剧!)

在这个被科技覆盖奔向赛博的时代,还残留着一些原始的低魔世界的痕迹。来自武汉的同事念叨着“过早过得好,一天没烦恼”的咒语,吞咽着一碗热干面,希望以此给自己加上蓝buff,补充一天即将消耗的MP。

把获取精力希冀于一碗“开封菜”秘制的热干面,无异于向天津人安利抹了番茄酱夹了鸡排的煎饼果子,注定缘木求鱼毫无结果。

永远不要相信远离早餐摊的早餐,莫得灵魂注入

远离早餐摊的早餐莫得灵魂(不包括“梦里老家老妈忙碌的厨房”),写字楼下的便利店里,咬一口半个月前就已经做好刚刚热一下的包子,总有一种咀嚼纤维纸制品的错觉。

几年前但凡要写南北差异问题时就要被举个栗子的“咸甜豆腐脑之争”问题早已没了半点水花,早餐事业的退化直接将豆腐脑清理出互联网的历史舞台。

毕竟豆腐脑这东西不能变成加热即食的工业制品,而在能吃到的早餐摊上,比起豆腐脑到底是甜是咸这种五脊六兽的问题,摊主们更关心如何多挣俩钱儿。

如果说24小时便利店是夜幕中城市里一盏温暖的灯,那支在路边儿的早餐摊就是融入城市血脉的烟火气儿。

北京的油饼,广州的肠粉,西安的胡辣汤,乌鲁木齐的油塔子,重庆的油茶,兰州的牛肉面......早餐是生活赋予城市的一种印记。只是如今,承载生活印记的早餐摊的能见度越来越低。

大城市里青年人和早餐摊的渐行渐远,和热恋逐渐趋向平淡直至散场一样,只能说两边都有责任。

坐下来慵懒且悠然地吃顿早餐?在这个朝九晚九寸土寸金的混凝土森林,对于时间和空间都太奢侈了。

写字楼旁边容不下早餐摊,满满的便利店

不知哪位故老相传“早餐要吃得像皇帝”,君王可以“芙蓉帐暖度春宵,一响贪欢不早朝”,但打工人迟到是要扣钱的。

对于是早起20分钟去塞一屉烫嘴的小笼包,还是在床上咸鱼平躺多睡一会儿,同志们把账算得是明明白白。毕竟公司楼下的便利店也能填饱肚子,多睡一会儿真的能多出一条命来。

至于早起早睡?一天不会多出第25个小时,早起是不可能的,这辈子更不可能早睡的。

新世纪初朴素的早餐摊,折叠小方桌和一坐上去就摇摇晃晃的塑料凳子支撑起来,滚烫的油锅坐在汽油桶改造的炉子上,不会有人在意锅里的油是不是一天一换;咸菜是免费的,豆浆和豆腐脑都是碗装,量大且足;各种味道的粥盛装在大保温桶里,稠密程度一碗能顶现在三碗;食客们三三两两地拼着桌儿,滋滋啦啦的锅口上一直冒着烟火气。

当上班时间从单位规定的8:00向公司制定的9:00转变时,吃早餐的时间并没有变得充裕,起床的时间反而越来越晚,或许这就是下午5:00下班和晚上21:00打卡的区别。

工作时间的调整,夜间生活的逐渐丰富,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生活规律和文化理念。

吃早餐从“最重要的一餐”和“悠闲时刻”,变成了“不吃早餐是一件很嘻哈的事”。

效率和规范化成为生活的主旋律,略显凌乱的早餐摊也被制式化的早餐车取代。

地铁站口,写字楼前,“坐下来吃”的早餐体验变成了“拿起来走”的全民过早。6平米的早餐车内有乾坤,不仅“自带水电,有上下水和垃圾处理措施,还能够现场制作早点。”

(图片来自新京报)

那些年,汉堡夹的还不是人造肉,翔和高级动物排出的不稳定化合物没有交集,早餐和锅气保持联系,没有被冷链支配。

“生活时刻在变化,只有三件事件对我来说是稳定不变的。科技持续进步,头发持续减少,早餐更难吃了。”某资深程序员同事扔掉了手里的梳子,一边学习新编程语言一边咬了一口手里的包子。

“第一口没馅儿这事已经习惯了,但是面皮这么难吃就是它的不对了。没有锅气的早餐莫得灵魂!”

热气腾腾的,烫嘴的,吆喝声和砸吧嘴,再不过平常的瞬间,对于如今的早晨略显奢侈。甭管是新鲜手做的还是刚加热的速冻食品,只要符合填饱肚子的功能,似乎也没什么区别。

烟火气是虚拟的,把握不住也不需要去把握。或许不用等我们退休,一杯热咖啡加一个可颂,就已经模糊了包子油条豆腐脑的印象。

塑料凳子和油条豆腐脑的远去,听上去有点伤春悲秋,却又无伤大雅,也只是时代发展中的一个缩影。

作者丨甜瓜

原创作品,转载请后台回复“转载”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